翻译:____之夜(朗西埃)

状态
终稿
链接
已经发布的形式
公众号文章
发布日期
内容分类
艺术地教育
艺术的劳动者
艺术地思考
艺术地社会实践
备注
分配
最新编辑
notion image
 
《____之夜》的新序
原作者:雅克·朗西埃
编译:膊腿儿发暖嘴和lowmuey
 
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初了,你可能会想问,这本书里讲的的东西是不是有点不合时宜?书里讲的是法国十九世纪那些修表的、裁缝的、制鞋的、印刷的____的故事,而现在都流行讲数字革命、非物质生产、全球市场之类的。现在谁还会对那些人的故事感兴趣?
你不是第一个这样问的人。三十年前这本书初版的的时候,当时的法国读者也在问同样的问题。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人谈什么全球化,更不会谈什么____的终结、历史的终结、乌托邦的终结。当时的社会状况正好相反,当时法国刚刚选举出一个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组成的政府,公开宣扬马克思主义和____政治传统。这本书当时就是反潮流的、难以归类的。
notion image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专业哲学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哲学工作,参与了试图重建马克思主义的阿尔都塞理论事业,但是后来他没有去研究发展那些哲学命题,而是开始写书讲十九世纪法国____的故事。
就马克思主义而言,他没有分析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剥削,也没有研究社会理论以及____政党和工会的斗争,而且他书中的____并不是“真正的”____,他们更像是旧式的手工艺人,像畅谈诗歌和发明哲学的梦想家,他们晚上聚在一起创办一些短命的小杂志。虽然他们也热衷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乌托邦,但大多没有实践。所以这本书就像是在跟着他们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信步遐想,看不出明确的方向和目的。他们的日记中记下了许多让人产生共鸣的故事,他们互相写信,有人写在巴黎郊区的周日散步,有人跑到美国去实现建立乌托邦社区的理想,但写的也尽是种种日常琐碎的烦恼。不要说今天,一九八零年的读者又能怎么看待这些东西呢?
所以真正的问题并不是我们和这些故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距离。今天这个时代宣称____这个概念已经消亡,所以这本书好像很不合时宜。但是我们要记得即使是一九八零年代初版的时候,它也是不合时宜的。当时人们还相信有____。可以简单地说,在后现代眼光看来,这本书是不合时宜的,而在经典现代主义的眼光看来,它也是不合时宜的——二者的原因是一样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相信历史像一条直线一样,直线上的断裂点都是时间自身的产物:因为时间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在不断生成和压制种种生命、意识、行动。
而这本书拒绝这种时间观。表面上这种时间观是客观的,但是其实,这种时间观把一切事物安置在一个等级秩序里面。本雅明说,相信历史是在向前进化的,就是相信历史的赢家是正当的。我觉得相信历史是向前进化的,就是相信有一种知识权威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创造历史的,什么又不是。
社会科学就是这样一种权威,社会科学通常认为____散步之类的记载没有太大的历史意义,因为既远离____的艰难现实,也远离____的有组织斗争。这样说来,社会科学其实是在认可现在的社会秩序:____就该去工作——当然一些好心的进步人士还会加上: 就该去斗争——____可没有什么时间用来浪费去当什么漫游者呀、作家、思想家之类的。
这本书就是要扭转这种关于时间的固有观念。传统的现代主义叙事讲的是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阶级意识不断进步,从而能产生出斗争。这本书认为这样一种观念其实是在削弱而非增强斗争的内在能量:因为斗争是这个时间秩序的产物,而秩序又是反抗的对象。
这种观念让人有一种上帝视角,一种看透整个历史进程的主导视角,使得掌握这种视角的人拥有稳固权力,可以宣称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所有人都集体囚禁于这个历史进程中。
我自己曾经参与的阿尔都塞的理论工作,就是这种封锁和主导行为的一种极端形式。这个理论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牢网里,生产关系中的每个人都困在自己的位置上,各得其所。但其实,这个理论本身就是将每个人封锁在一个闭环中:这个理论说,由于不懂统治的规律,被统治者被困在自己的位置上;又说,被统治者被困在自己的位置上,使得自己无法懂得统治的规律——他们被统治,因为他们不懂;他们不懂,因为他们被统治。也就是说,他们为反对统治而作出的所有努力本身都是盲目的,因为他们被意识形态所困,只有能够察觉这个闭环逻辑的社会科学家才能带领他们走出统治。
在1968年的法国,大家深刻地意识到,这个统治的闭环其实就是这个所谓科学自身的闭环。很明显,服从和反叛的原因只能是服从和反叛本身。而那种声称能够解释服从和引导反抗的科学其实是主导秩序的同谋。正是因为吸取了这个教训,我在70年代开始了对____档案的长期研究工作,这一工作最后产出了《____之夜》这本书。
研究档案的过程满是意外。我原本是想找到____如何拼命地呐喊着要反抗,但是我遇到的文字中,____彬彬有礼地要求自己被平等地对待,而这些____得到了较合理的回应。我翻阅一个____的档案,想了解____工作环境的情况,然后发现了几封1830年代的信。信中,这个____告诉朋友,一个五月的周日,他跟两个朋友去欣赏河上的日出,然后在一个小酒馆探讨形而上学,这天剩下的时间里,他在一个餐馆里跟隔壁桌的食客宣传自己的人道主义社会理想蓝图。我继续读这个人写的东西,他写了自己整个人生的计划:这个计划可以被称得上是一种矛盾反经济,一种通过经济行为来实现的反经济:他认真研究了自己每天花的每一笔钱,想办法减少消费,增加自己的独立性,从而更有能力来与商品经济做斗争。
看到这些档案资料,我觉得很明显的是,____从来就不需要别人解释给他们听关于统治的奥秘,因为他们要解决的是另外一种关于统治的问题:统治者把统治强加于他们的身体、行为、感受、态度、语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思想上和物质上逃离这种统治。
1968年的五月风暴中,抗议者高喊“让我们现实点, 去要求不可能的事情”。而1830年代的____关注的不在于如何要求不可能的事情,而在于如何自己实现不可能的事情:拿回统治者想从他们身上剥夺的时间,来教育自己的性情和头脑,从而摆脱日常工作的困境,从夜间赢得休息时间来讨论,写作,撰写诗句,发展自己的哲学。
对于目标宏伟的____的运动来说,他们所赢取的这些时间和自由并不是一种休闲消遣,也不是一种边缘现象。这些时间和自由是一场革命,低调审慎而又激进彻底,打开了所有的可能性,他们挣脱了统治者强加的身份,宣布自己是在我们这个共同世界里的全权成员,能追求一切的高雅情趣,也能隐忍一切的禁欲苦行——这些都不再只是那些不需要天天想着赚钱吃饭的中上阶级的特权。
需要肯定这场不凡的革命,所以这本书的结构也有点不寻常。这本书直接带出这些____的声音,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有的倾诉私人秘密,有的列举日常经验,有的思索哲学、规划未来蓝图,还有日记本里的虚构故事。描述、虚构、论述,在这本书里都没有等级差异、高下之分。但这样做并不是要崇拜什么“真实经验”。
有种做法是让____发声,但这样做的人其实是在划分角色: ____的角色是发声,要用“真正”____的语言说话,而他们自己可以用书面语言来阐释;____的经验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平凡、普通、日常____的真实经验,而他们则可以基于这些真实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写小说、做报道、拍片子等等);____的角色是提供档案资料,而他们则可以基于这些档案展开各种论述分析。
这本书中的所谓大众文本恰恰要改变这种各司其职的角色划分。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他们所写的童年记忆、所描述的工作日、所记载的与写作相遇的故事是不是事实。但一套叙事并不是用来简单地把一堆事实串联起来,一套叙事是用来构建(或解构)一个经验的世界。无论对于哲学学者还是对于____都是这样的。
在柏拉图《理想国》第三卷里,苏格拉底想让别人接受一套一看就很荒唐的说法:如果说有些人是哲学家或立法者,而另外一些人是____,那是因为神在前者的灵魂里混入了更多的金子,在后者的灵魂里混入了更多的铁。这套荒唐说法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要我们接受,人和人之间状况不同、各得其所,是由他们本性不同造成的。
这本书可以模糊所谓不同本性的边界。书里,故事传说、遐想、虚构、论述都混杂在一起徐徐展开,从而颠覆那种让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不同的话语各得其所的秩序。
我并不觉得有一种所谓的民众的智慧,擅长于处理实际问题,然后有一种所谓学者式的智慧,用于研究抽象问题。其实从来都只一种智慧。在这些____的同时代,有一个叫Joseph Jacotot的教师,打破了所有的教育学传统。他同时代的大多数人都只是想给____一些必要的、充分的教育来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位置。他则要____在智识上解放自我,来验证每个人的智力都是平等的。(Jacques Rancière, The Ignorant Schoolmaster (Palo Alt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这本书里有很多____的创作,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恰恰验证了这种智力平等。在社会科学里面,这些个人记述、小说、论述只不过是一些只能由社会科学来理解的乱七八糟的原材料。但当我意识到这些____创作的颠覆性力量,我不得不打破我原本搞社会科学的习惯。这些文字不能仅仅被看作是社会现实的证据或症状表现。这些写作思考其实是在构建一种别样的社会。所以这本书并不会与文本保持距离来进行解释;相反,这本书想要把这些文本编织成同一块布,融合各种感知,从而挑战让一切各得其所的时间和话语的秩序,并在当下回响。因此,严肃的理论家和历史学家说这本书是文学。但我就是要说,无论是哲学家和学者的论述,作家的各种想象发明,还是____的叙述,都源自同一块语言和思维之布,在同一平面,没有区分。
一开始提到这本书不合时宜,但现在我们应该能够理解它的不合时宜了。当下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所描绘的今日世界好像完全不同于书里____的世界:我们今日在一个程序员的世界、高科技工作者的世界,沉迷于各种产品和景观的消费者的世界,而苦难和革命好像都已经随着工厂的烟囱一样烟消云散了。书里好像讲了一群时间上和地理上都离我们很远的人,但是他们的经验与我们的并没有那么遥远。当前资本主义的形式、劳动市场的爆炸、各种社会团结体系的摧毁、雇佣关系的不稳定性制造出来的这一切工作和生活经验也许更接近于过往的那些____。我们以为我们生活在非物质性劳动和全球中产疯狂消费的图景中,这一图景距离当下社会真实情况其实反而更遥远。
在《____之夜》所处的社会和今天的社会里,关键问题是同一个问题:怎么颠覆统治者制定的时间秩序,推翻由管理者、政府、专家强加于我们的理性规则,把原本连续的时间打断,在原本暂停的时间中争取自由,在原本我们被绑紧的地方分散开来,在原本我们被分开的地方联合起来,来宣扬我们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而这一能力属于任何人和所有人。
正因如此,这本《____之夜》的遐想中暗藏坚韧的力量。也正因如此,它是那些高级头脑难以容忍的,曾经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世界所能滋养出的所有的关于社会秩序的思想里面,智力平等这一思想仍然是最不合时宜的。
 

 
配图均来自网络,没能找到原作者。。本文结合朗西埃 La nuit des prolétaires: Archives du rêve ouvrier 一书新印地语版前言和新英文版前言整理翻译而成,没能找到法文原文。。法文原文似乎并没有在书籍或网络上公开发表,所以此译文和原文会有偏差,不是严谨译文。
相关中文文章:
《自我解放:将生活当一首诗来写(雅克·朗西埃访谈录)》
https://dwz.cn/oFCogWIz
《艺术—政治的未来》雅克·朗西埃美学思想研究
http://www.sohu.com/a/160337285_366895
Powered by
Commotion